close

記者林辰彥/綜合報導

古人遇到重要事情需要決策之前,往往會詢問周遭的人,一些「謀士」往往為他們的主子提出三種方向供選擇,而且都會說提供「上、中、下三策」。

劉備的軍師龐統。(圖/翻攝自百度百科)
劉備的軍師龐統。(圖/翻攝自百度百科)

最早提出上中下三策的是《孫子兵法》,兵法中指出:「求其上,得其中;求其中,得其下;求其下,必敗。」就是說追求上等的可以得到中等的,追求中等的可以免強得到下等的結果,而只想追求下等的,往往什麼都得不到。」

《三國演義》劉備決定西取成都,詢問軍師龐統,龐統也是給劉備上中下三策,上策是日間行軍,在劉璋猝不及防之下直取成都;中策是藉口荊州有事準備回軍,召西川重要將領楊懷、高沛前來,趁機將他們除去;下策是退回白帝城,與荊州結合起來,徐圖西川。

隋朝末年隋煬帝東征高句麗,禮部尚書楊玄感趁後方空虛之際起兵反隋,謀士李密也是向楊玄感提出上中下三策。

為什麼謀士們都喜歡同時提出上中下三策?獻策者如果只提出一個計謀,未免顯得寒酸,於是他們提出三個計謀提供主子決斷,把決斷權交給主子,這樣既可充分表達計策,又不必完全承擔決斷風險。

綜觀一些史冊,往往上中下三策當中,如果決斷者的行事作風大膽,往往會選擇上策。但是中策幾乎是獻策者最好的也是最希望主子採用的。

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
自稱生10胞胎破世界紀錄婦女 已送進14號精神病房
共處同一空間14秒傳染 廣州公布最短接觸史
市民報案:街上有隻獅子 還對著人搖尾巴
號稱78年未進食 苦行僧呀你知道針孔攝影這東西嗎?